首页 >> 连接杆

微刺激是全面改革的缓冲带而非保险杠刀杆

成泰五金网 2022-08-30 17:31:41

微刺激是全面改革的缓冲带而非保险杠

微刺激是全面改革的缓冲带而非保险杠2014-05-26 11:16:28 来源:中国建材新闻网综合消息分享到:张茉楠:微刺激只是全面改革缓冲带经济参考报

当前,中国经济正面临近年来少有的错综复杂局面,增速换挡期,结构调整阵痛期,前期政策消化期的“三期”叠加,以及短期需求放缓和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滑交织叠加,让中国经济既难以延续传统“三高”增长模式,也再难以如2008年至2009年期间实施大规模政策刺激,“微刺激”不可避免地成为“不刺激”与“强刺激”之间的次优选择。

2014年,中国宏观经济延续了2012年以来的下滑走势,首季GDP增速为7.4%,远低于2008年至2012年年均增长9.3%的水平,其他宏观经济数据也普遍低于预期,未来中国经济仍存进一步下行压力。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,宏观政策要“托底”和“保稳”,以避免各类因素叠加导致中国经济过快“下台阶”,触发系统性风险,但却已经不具备进一步“加杠杆”和实施大规模刺激的政策空间。目前,除了地方政府以土地为基础的负债表式扩张,导致政府负债提高之外,包括企业部门、金融部门、居民部门的全社会总体债务率都有大幅度提高,去杠杆、稳增长、调结构、控风险多项目标难以同时兼顾。

4月份以来,一系列规模小、力度弱、有重点的“微刺激”政策组合浮出水面。从当前形势看,投资下滑是拖累经济下行的重要因素。相关测算显示,1953年至2012年投资实际增速与GDP增速间的相关系数为0.85,消费实际增速与GDP增速间的相关系数为0.71,这意味着“稳增长”须先“稳投资”。但“稳投资”不能延续高投资低产出的老路,而是启动民间投资。近期,国务院重点锁定铁路、港口、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,以及重大水电、风电、光伏发电等7个领域,对社会资本开放80个基础设施示范项目,这完全有别于以往政府“唱独角戏”式的大规模刺激。

与此同时,“微刺激”政策组合中,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、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、提高贸易便利化、推进自贸区战略,以及针对金融服务“三农”发展的“定向降准”,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等措施,也都是着力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“短板”的政策措施,确实体现了“出手更加主动,目标更加长远,调控更重协调,手段更加多元,力度更有分寸”的特点,使之对经济下行更有韧性。

不过,如果真正认识到是结构性因素约束了中国经济增长,那么“微刺激”只能起到“缓冲带”的作用,而不能成为防止经济下行的“保险杠”,更取代不了深水区改革。要打破经济复苏周期的“怪圈”,就必须将宏观调控政策全面纳入改革轨道,做到效率兼容、转型兼容、改革兼容,才可能真正推进“稳定增长——体制改革——结构调整”进入良性循环。

当前,中国经济已悄然进入新周期,“高储蓄、高投资、高增长”的发展模式正面临新的拐点,由低成本衍生出来的高资本回报率优势,劳动力、资源、资本三大传统生产要素红利正在减少,整体经济生产要素成本趋势性上升,资本回报率趋势性下降,中国经济依靠低成本优势的粗放式增长已不可持续。要找到提质增效的创新出路,重塑国家竞争优势,就不应只局限于从宏观经济层面上扩大出口,增加消费和投资的需求管理,将刺激需求作为常规性政策,而更应该重点着眼于改革创新经济制度,矫正要素比价扭曲,降低经济运行的摩擦成本,提高资本产出和要素效率,构建中长期稳定增长的内生机制,走向新的增长模式。

宏观调控方向应坚持结构调整预期经济不能“非通胀即通缩”中国青年报

5月9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了4月CPI、PPI数据。5月13日,又发布了工业、投资、消费等方面的相关统计数据。在价格数据发布之后,由于CPI同比涨幅由上月的2.4%降至1.8%,超出很多人的预期,环比也下降了0.3%,引发了各界对未来走势判断的一些议论。有评论认为,这种态势加深了对出现通缩的预期;也有评论表示,通胀的压力暂时排除了,但通缩的压力却增大了。笔者以为,如果强化了对通缩的预期,本已存在的实行宽松政策、乃至对经济采取一定刺激措施的声音也会进一步放大。但是,对经济形势特别是价格走势的预期并不是“非通胀即通缩”,各项政策措施对经济的调控也必须既要适应规律,又要从长远着眼,而不能反复无常。

在现代经济理论的基础上,运用最传统的四象限分析方法判断经济形势,可以有四种不同的搭配,即高增长高通[微博]胀、高增长低通胀、低增长低通胀和低增长高通胀。曾几何时,我们认为高增长低通胀是一种最为理想的状态。因为只有这样,才有可能让民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,才有可能让居民的实际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。之所以用“有可能”而不是“可能”,因为还有一个前提,就是收入分配相对公平。记得早些年,当CPI涨幅超过一定幅度比如3%时,为了使居民的银行存款不至贬值,就有声音提出是否需要考虑加息的问题。即使在几个月前,CPI在3%左右徘徊时,坊间还有担心通胀的声音。为啥3%以上就通胀,2%以下就通缩了呢?如果低通胀伴随高增长,难道不是更好吗?

或许是由于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,导致CPI下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声音日渐强烈。其道理是价格低,企业的盈利水平就低,生产就受影响。但这样的论点显然忽略了经济学两个最基本的理论和事实:一是从生产者的角度分析,由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,产品的生产成本应该不断下降,其价格也应该有所下降。如同型号的电子产品、汽车等,价格就应该是下降的趋势;二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,在经济增速不变的情况下,CPI涨幅越低,收入的实际增幅就越高。如果在生产力水平提升、成本降低的基础上带来价格下行,对经济发展难道一定是噩耗、对民众难道一定不是好事吗?

当然,价格涨幅下行的原因也可能是消费不足和经济不景气。有分析认为,环比价格持续下行就是通缩的信号。但我们分析4月的CPI,虽然环比下降了0.3%,但稍作细分就可以发现,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降幅较大,下降了1.3%;但扣除食品后的同比价格则上升了0.2%,八大类中除食品类以外的七个大类,呈现四升三平的态势。而无论是CPI,还是PPI中的购进与出厂,其环比价格虽然均有下降,但降幅都比上个月有所收窄。而食品价格的变化主要有二,一是因去年4月气温较低,菜价高企,而今年4月气温较高,菜价环比回落;二是猪肉价格恰逢高低轮回的低点。这种价格特点,确实与通缩无关。

我们再看其他领域的主要指标变化情况。今年1~4月,不含农户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.3%。4月,规模以上工业实际增长8.7%,低于去年的8.8%,但高于前年的8.6%;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.9%,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0.9%,由于价格因素的作用,实际增幅反而比上月高0.1个百分点。从生产到投资、消费,只是速度略降;特别是投资、消费,增速仍在二位数以上。至于房地产销售的继续下降,这正是房市调控的必然结果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宏观调控的方向依然是转型、提质、增效,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,提高经济效益,并促使曾经不断高企的房价向符合价值的方向回归。而如果仅仅依据价格上一两个百分点的变化,预期经济“非通胀即通缩”,调控的阀门就难免在从紧与放松之间来回扳动,速度忽上忽下,影响和迟滞了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。

上一篇:习李新常态下不刺激的定力不要小瞧下一篇:谁能将中国经济从日本泡沫老路上拽回

济南电子试验机公司

济南试验机公司

广州试验机

乌兰浩特市试验机

邵阳试验机

友情链接